我以前是个在电子厂打工的在岗工人(dǎ gōng rén),16年以前吧,看别人家的制服是黑白色;而我的制服是忧蓝且时常沾满污垢的......到了16年以后就再也不是了,虽依旧逃不脱打工人这个身份,至少在那年那月,具体到那天梦醒后地一记猛烈翻身开始,活了20年的我找到能真实为自己搏一把的机会了,值了!

从事计算机行业这条路是我自己选的,讲的俗一点,996程序员

再也没有人是绊脚石。怎么讲呢?记得那时职业高中前填第一志愿,我想,先不管它具体是什么,咱先混入这个行业再说,即便中专里并不会过早的涉及软件编程。但在持有中国保守传统观念的普通父母的眼里,兴趣只是一堆堆狗屁玩物罢了,除非是天赋,不然兑不了几个钱。

在他们看来,即便是等学校里该走的走该下班的人下班以后,还傻不愣登一头栽在讲台桌的电脑屏幕前解决问题的考20分学生,那也不是什么值得注意的点,最后独自关灯走人,没人记得你,好在第二天又能正常的使用多媒体了。反倒是知道我要报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们,能得到那一丝认同感和温暖。我想,大人们一定是串通好的,七姑八姨也拒绝提供支持,连一个都没有。别的孩子是因为自己出息,嫌我这样不爱学习的孩子,哪学会搞的花里胡哨。在他们看来,把孩子稳定固在自己身边是抚养孩子的最高指标,到了岁数结婚生娃,不在乎别的更不在乎孩子真实的想法,像头牲口一样。为了我好,专业和未来路是被安排的,兴趣爱好它仅仅是吃饱了没事干的理由,一粒见不得光的老鼠屎。

即使嘴上说不,哪个乖孩子能杠得过父母!就这样,那两年半里,我一上专业课就犯困。

因此,这并非是一场自我蜕变,学会了嘴上说不同时也付出了行动。2016年我裸辞了,在不顾身边的反对和投弃权票人眼皮子底下辞职了,除了父母,因为我并没有告诉他们。这是20年来让我觉得做得最正确,最不后悔的一件事,不会有人真的以为试图赢得他们的支持是件容易事吧?

给自己一次重新来的机会没什么大不了的,不必害怕。接受人生中的弯路,也有数不清次的重头再来,没有什么可以留念的。不责怪谁,没有后悔,都是必经的。

现在,我报了非全日制本科,3年以后我也是名义上的本科学历了。就是这样,学历可以不那么重要,重要的是你学到了什么,得看看自己是谁,因为我身边这样的例子太多了,谁不是毕了业工作就先等过了试用期,我没上过大学,也不例外的顺利过了试用期,IT行业门槛不低,可是都挺过来了,当时培训机构很多同届的专本生,面对无法接受的残酷,转了行。

毫无疑问,我是一个个人,不为谁而活着;我不是谁,我只是一个普通人。

很简单,说服不了阻碍你的人那就玩硬的,前提是要对自己有信心和不怕失败的信念。如果16年依然听取了父母的意见,就没有之后的我。不攀比,不用为了谁而活着,就为自己,人是自私的,有时候一个决定会迫使自己放弃掉什么,但我们走投无路。

不服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的美德,如果一味的鼓吹别人尽忠尽孝,而对怎样“保护个人、发现个人和发展个人”没有一个恰当的看法,那么这种奴役的观念本身就该去死。